?全國咨詢熱線:4008-979-878
5月29日,白宮又向國會提交了一份6萬億美元的預算案。在大放水的背景下,加之2021年3月后美債利率上升,使得包括阿根廷、土耳其在內的許多新興市場承壓并選擇被迫加息。在比索連續貶值的阿根廷,這種情況更為突出。這其中較為明顯的例子莫過于阿根廷暫時停止出口牛肉,以免該國肉商將其大舉出口海外。 目前,全球主要新興市場都普遍發生了食品漲價的問題。彭博社數據顯示,全球食品價格不斷上漲,且漲勢超過通脹和收入增加速度。導致2021年1月全球食品價格創下6年以來的新高。全球流動性嚴重過剩,后果就是有太多的錢追求越來越有限的商品供應,以美元定價的大宗商品價格飆升,食品期貨出現歷史性漲價行情。 高盛集團的經濟學家拉莫斯(Alberto Ramos)認為,全球貨幣背景正在發生變化,其中“最脆弱的經濟體”會先做出反應。阿根廷就已經因坐擁牛肉產地卻吃不起牛肉的局面證明了這點。 有專家認為,美國政府正以傷害其他國家利益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尋求提振經濟,而這些政策帶來的副作用也會傷及美國自身。 在一些經濟學家看來,當前美國經濟決策路徑似曾相識:面臨重大經濟沖擊時大規模舉債印鈔,利用美元低融資成本刺激經濟;美元流動性過剩疊加經濟復蘇預期導致全球通脹后,美聯儲收緊貨幣政策,客觀上促使資本回流經濟恢復健康的美國,最終令不少國家蒙受惡性通脹和資本外流的雙重沖擊。 美國《國會山報》報道,美國經濟政策立場對通脹形勢有三大催化作用。一是美聯儲無限制“印錢”。疫情在美暴發以來,美聯儲通過加大購債等方式向美國經濟注入近4萬億美元流動性。二是政府“強刺激”舉措不斷。自去年3月以來,美國已累計出臺總額逾5萬億美元的經濟刺激措施。三是聯邦政府和美聯儲官員極力淡化通脹風險,認為今年通脹回升只是“暫時”現象。 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前顧問約瑟夫·沙利文認為,相比食品支出占比不高的發達國家而言,發展中國家因全球食品價格上漲而承受的沖擊嚴重得多,其決策者不得不在緩解饑餓和遏制疫情對經濟影響之間做出痛苦抉擇。 美國“大水漫灌”的刺激政策不僅損他人,亦不利己。過去一年中,美國國內就餐成本增加,雞翅等外賣菜品價格幾乎翻番;即使是自己種菜吃,也因為種子等價格攀升而成本更高。 《國會山報》評論員克麗絲廷·泰特看來,美政府經濟政策誘發的通脹是對美國民眾的“隱形稅收”,正在損害美國工薪階層和中產階層利益,侵蝕經濟復蘇的紅利。 美國勞工部最新數據顯示,美國4月消費者價格指數出現0.8%的超預期增長,而非農業部門新增就業人數遠低于市場預期。 《金融時報》評論,通脹壓力大增而就業數據低迷,正動搖外界對強刺激有效提振經濟的信心,認為美政府刺激過度,邊際效應不斷遞減。 美國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亞當·波森評論說,美國存在通貨膨脹失控風險。 美國前財政部長、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勞倫斯·薩默斯認為,美聯儲無視通脹風險的自滿態度可能導致其將來被迫加息,對市場及經濟的負面影響更大。 不少經濟學家認為,當前通脹風險比過去20年都嚴重,美聯儲在2022年提前加息的可能性不斷增大。一旦流動性發生逆轉,全球經濟將再次承受不小沖擊。
來源:凍品攻略
冀ICP備18033812號-1 ??冀公網安備,備案號:13043002000143號
6165cc總站檢測中心股份